老子人物銅雕
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《老子》一書,又名《道德經》或《道德真經》?!兜赖陆洝?、《易經》和《論語》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?!兜赖陆洝贩譃樯舷聝蓛?,共81章,前37章為上篇道經,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,全書的思想結構是:道是德的“體”,德是道的“用”。上下共五千字左右。
《道德經》是后來的稱謂,最初老子書稱為《老子》而無《道德經》之名。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,至今仍無法確定,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“老子”年代推算,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。楚簡《老子》校注,參看丁四新著《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》等書。
《老子》以“道”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,以為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萬物”,“道”乃“夫莫之命(命令)而常自然”,因而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?!暗馈睘榭陀^自然規律,同時又具有“獨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”的永恒意義?!独献印窌杏兄鴺闼氐奈ㄎ镏髁x的觀點。此外,《老子》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,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,“反者道之動”,并能由對立而轉化,“正復為奇,善復為妖”,“禍兮福之所倚,福兮禍之所伏”。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“有”與“無”之統一,“有、無相生”,而“無”為基礎,“天下萬物生于有,有生于無”。此外,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:“天之道,損有余而補不足,人之道則不然,損不足以奉有馀”;“民之饑,以其上食稅之多”;“民之輕死,以其上求生之厚”;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懼之?”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。
古代人物銅雕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,且并不因時代和社會及國家的更替而中斷。中國春秋戰國人物銅雕開始出現,繼商、西周之后進一步繁榮與發展。人物銅雕在西方國家歷史也很悠久。從古希臘、羅馬到中世紀、文藝復興乎遍及各國的大小城市,成為城市建設及其文化的重要組成。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、文化的發展,古代人物銅雕在許多大中小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,形式各異,并且廣為流傳。